|
第七天(10月11日)
山岩乡3660—7KM—金沙江2670—3KM—老虎嘴2970—3KM—友谊桥2650—6KM—烈士陵园路口3090—3KM—敏都乡2920
【总23KM(其中徒步13KM)】
山岩地处于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缓冲地带,历史上“尚不属藏,亦未服汉管”。由于地势险恶、土地贫瘠,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三岩人以抢劫为生,并以血缘为根基组织起来一致对外;清史曾记载三岩为:“化外野番,不服王化,抢劫成性,不事农牧”。《清实录》称三岩为“山暗巴系同藏大道”,指的是:它是四川与西藏“茶马互市”的必经之道,在政治、经济和军事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。这是因为,康区分南北两条进藏大道,北路由德格到昌都,南路由巴塘到昌都,三岩位于这两条茶马古道的中央。为此“三岩人屡放夹坝,明火执仗,商旅不畅,深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所患”。有文献记载三岩人“恃其地险人悍,弹丸之地,梗化二百余载,朝廷用兵屡矣”,足见三岩与地方政府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。
拨开历史的迷雾,三岩仿佛一直存在于刀光剑影之中。1770年至1780年,三岩人“劫抢达赖喇嘛茶包”,“屡放夹坝(抢劫),竟于驻藏大臣常住宿之地,劫掠巴塘副土司特玛骡马”。1780年,清朝乾隆帝钦点,四川军与噶厦(西藏地方政府)进剿三岩未果。最极端的事件是:“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四川总督鹿传霖(清朝末年大臣,四川大学创办者)派兵攻之,因人强山险,未能深入,反提银4万两与之,又割巴塘土司蒋工之地相送,名曰:保路钱,饬保大道不出劫案。”清政府恼羞成怒,再次用兵征讨三岩,却无功而返;光绪23年(1887)年前后川、滇、藏边务大臣赵尔丰(清末入藏屡挫叛军,阻止英国北进)曾三剿三岩,但都屡屡受折。直到清末宣统二年(1910),赵尔丰才联合德格土司攻克三岩,并改土归流(改土司制为流官制),1912年三岩地区设置武城县,设委员1名负责管理全县事务,划为巴安府(今巴塘县)。
那是一场殊为惨烈的战事,当时的史官们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记载道:“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赵尔丰率兵至德格后,再三告渝山岩“毋得再行抢劫”。山岩不惟不遵,反将札文告示撕毁,并写侮慢之词相回。赵“以该野番地势险要,无人履其窟穴,不知地势”,未敢轻主用兵。只好于住所30里外择隘派兵防守。彼仍肆行抢掳、劫公文、杀台兵,“馁我士气,损我军威”……到宣统二年(1910年)九月,山岩部落直向赵尔丰投书索战。赵于十月派分省补用知府傅嵩(火木)率胡炳权、杜培其、郭崇德、黄琦等39名文武官员分兵五路,裹粮前进。德格土司多吉僧格自备粮械,率兵自告奋勇为前敌侦察。山岩部落于各隘口分途迎拒,凭高下击,傅军仰攻,殊未得势。傅军虽奋不顾身,猛攻苦战,却也寸步难行。赵尔 丰闻报,“焦灼难安,白发顿生”。又派新军统领凤山率卫队增援,傅嵩(火木)与凤山遂督各军,尽力合攻,对方势力不能支,同时溃退,隐入深山密林之中。招之不来,且仍伺隙出击。赵军进攻,彼藉大树自蔽,施放暗枪、伤及兵勇。卫队管带齐得胜令部下皆作散队,人各为战,蛇行而进,但闻枪声所在,即向该处猛扑,迅即毙敌甚多。傅嵩(火木)知敌力竭计穷,并探知家属皆藏于山洞,乃严令各军,不许杀伤妇幼,不准抢夺财物。同时出示招抚,使通事晓谕,渐有来者,悉以善言开导,彼见家人无恙,财物无损,相互转告,纷纷来投。时经两月有余,大小四十余战,方将山岩戡定。赵尔丰即设山岩委员会治理,使这个历史上长期独立的部落终于“王化”。
|
-
山岩乡——敏都乡(海拔高程图).jpg
(131.93 KB, 下载次数: 4)
-
DSC07526.jpg
(450.77 KB, 下载次数: 4)
-
DSC07527.jpg
(268.8 KB, 下载次数: 5)
-
DSC07528.jpg
(348.79 KB, 下载次数: 9)
-
DSC07530.jpg
(265.47 KB, 下载次数: 6)
-
DSC07531.jpg
(288.75 KB, 下载次数: 5)
-
DSC07533.jpg
(253.3 KB, 下载次数: 3)
-
DSC07534.jpg
(276.48 KB, 下载次数: 5)
-
DSC07535.jpg
(287.64 KB, 下载次数: 4)
-
DSC07538.jpg
(338.13 KB, 下载次数: 4)
-
DSC07541.jpg
(345.87 KB, 下载次数: 5)
-
DSC07542.jpg
(322.37 KB, 下载次数: 3)
|